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他山之石 > 正文

李迎生-扩展社会工作的传统界限

发布日期:2024-04-03 作者:李迎生 审核人: 来源: 《社会工作》2023年第6期 点击:

摘要


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是传统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大社会工作的出现,既是因应传统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国际新近趋势,更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要求扩展社会工作传统界限的历史使命。大社会工作格局下我国社会工作的转型将呈现以下趋势: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从弱势群体向全体人民转变;社会工作领域从党的(群众)工作局部向党的(群众)工作全局转变;社会工作功能从福利服务向福利服务与社会治理双重角色或复合角色转变;专业社会工作从外来学科向本土(化)学科转变。对“大社会工作”格局下我国社会工作转型趋势的探讨具有前瞻性意义。


 

引文格式:李迎生.扩展社会工作的传统界限[J].社会工作,2023(06):9-12+98.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指导人民信访工作,指导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统一领导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工作,协调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指导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是传统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大社会工作”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对现行社会工作格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因应等,是当下政、学、实务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以上问题做初步探讨。


按照学界的惯常解释,社会工作是专业化福利服务,主要是面向社会弱势群体。传统社会工作不强调其社会治理功能,不强调服务对象的全民性,虽然面向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兼具社会治理功能。“大社会工作”当然不否认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福利服务的专业特性,但更强调社会工作的社会治理功能,其涉及的对象、领域、功能等都大大扩展了。这种扩展使得不少相关人士认为,彼社会工作(大社会工作)不是此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这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在笔者看来,彼社会工作也是此社会工作,二者之间存在直接间接关系,在相当意义上预示着此社会工作扩展的方向与空间。“大社会工作”的出现,既是因应传统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国际新近趋势,更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要求扩展社会工作的传统界限的历史使命。就后者而言,“大社会工作”是适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治理模式的转型使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凸显。进入21世纪以来,党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坚持依法治理,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命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习近平,2017);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习近平,2023)。社会治理范式实现了从控制性治理向包容性治理的全面转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机统一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李诚,2020;李建伟、王伟进,2022)。社会治理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结构变化,国家和社会同时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呈现出相互嵌入、充分互动、协商共治的关系(李志明,2023)。社会治理范式转变也使社会治理的领域扩展到了社会全域,具有总体性、整体性和贯通性的新特征(陈鹏,2018)。随着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党发现了其社会治理功能,政府通过行政化推动、行政化支持和行政化管理的手段吸纳专业社会工作,实现社会治理目标(徐道稳,2017)。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一直是适应社会治理的需要,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的(李迎生,2021)。


第二,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实现超过14亿人口的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目标,社会工作可以作为专业手段。党的二十大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怎样守住人民的心?社会工作作为有着深厚的为民服务理念和关爱社会弱者情怀的专业,在与服务对象沟通服务的过程中,强调平等、接纳,强调在具体服务中保护人的尊严和对他们的尊重,不让一个困难群众产生离弃感,时时能够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惠民生、暖民心、得民心的作用。


第三,传统的党的建设、群众工作、思政工作等的不足,使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借鉴价值凸显。党的建设工作是党为保持自己的性质而从事的一系列自我完善的活动,涉及党的宣传工作、教育工作、组织工作、纪检工作、群众工作、统战工作等,群众工作、思政工作等实际上大致包含在党的建设范畴之内。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成功的法宝,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新征程推进党的建设、群众工作、思政工作等,需要借助多门科学知识和专业背景,涉及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等。社会工作基于人文关怀、平等公正、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和相关理论形成的专业视角、方法和技术技巧,与相关学科、专业相比,其专业优势突出,能够有效弥补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党的建设、群众工作、思政工作等在理念、方法、手段诸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新征程上能够起到显著强化党的建设、群众工作、思政工作等传统法宝之功效。


“大社会工作”的出现,也是因应了传统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国际趋势。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IFSW)和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IASSW)在其2014年度大会上通过了社会工作的最新一版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也是一门促进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社会团结以及赋能和解放人民的学科。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的原则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以社会工作、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理论和本土知识为基础,社会工作将人们和组织密切结合起来,以应对生活挑战并增进福祉”(李晓慧,2015)。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等多元主体通过平等的沟通、合作,依法对社会事务进行引导规范,以解决社会问题、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工作的最新定义强调其“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的专业理念、“将人们和组织密切结合起来,以应对生活挑战并增进福祉”的专业方法、“促进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社会团结以及赋能和解放人民”等专业功效,与社会治理、社会建设存在高度契合性。


既然从传统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有其深刻的历史、现实及学科发展背景,具有必然性,那么,在“大社会工作”格局下传统社会工作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对我国社会工作的下一步发展如何因应具有前瞻性意义。根据笔者近一段时间的思考,大社会工作格局下我国社会工作的转型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社会工作对象从弱势群体向全体人民转变。社会工作是为应对近代工业化以来日益严重的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工作产生以来,主要以各类弱势群体(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流民、乞丐、失业者、失范者等)为服务对象。这类人群今天仍是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但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已逐渐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应对来自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整合了社会治理的多元职能,以及拟订社会工作政策、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实际上将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扩展到全体人民。


社会工作领域从党的工作局部向党的工作全局转变。与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相应,传统社会工作领域涉及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医务、企业、学校、矫正、反贫困及社区福利服务等各个领域,其中社区福利服务又是重中之重。上述各个领域都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群众工作的全局相比,前者显然是有限的局部,尽管这个局部非常特殊且十分重要。中央社会工作部将群众信访、基层治理、行业协会商会党建、“三新”组织党建的职能纳入,加上统筹全国社会工作事业,事实上实现了社会工作领域从党的工作局部向党的工作全局的全面覆盖。


社会工作功能从强调福利服务向福利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双重角色或复合角色转变。在笔者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中将社会工作的功能概括为复原(解决问题)、配置资源、预防、发展及稳定社会的功能等(李迎生,2018)。虽然理论上讲社会工作具有多元(复合)功能,但一般更强调和突出社会工作的解决问题、配置资源(福利)功能,而忽略了社会工作的多元(复合)功能,特别是社会工作的社会治理角色。实际上,从政权建设的需要而言,社会工作的社会治理功能更为当政者所关注和强调。只是社会工作实现的治理方法手段比较特殊,王思斌教授称之为“服务型治理”(王思斌,2015)。与“管理(制)型治理”相比,“服务型治理”更为有效,因而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专业社会工作从外来学科向本土(化)学科转变。社会工作是一个外来学科,其本土化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但至今不尽如人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社会工作”的出现,为建构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大社会工作”涉及的治理领域不少是本土性的,如信访、党建、基层治理,这些传统社会工作罕有涉及;涉及的治理方法更多是本土性的,如社会动员、群众工作、思政工作,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方法创新的源泉;当然,社会工作的传统领域及方法,本土也有其独特的传统和经验。抓住契机,加快构建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推动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工作自立于社会工作国际大家庭的需要。


 

参考文献:略。